地热能是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属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范畴。大力推动清洁高效地热能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对于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高效利用并转化浅层地热这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且可再生能源的能源,成为浅层地热开发的技术瓶颈,亟待攻关。
以市政与环境学院教工党支部赵嵩颖教授为带头人的浅层地热能利用团队,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对能量桩桩身材料、施工工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自主研发高导热能量桩桩身混凝土材料,确保桩身混凝土承载性能的前提下提高换热效率;提出了适用于能量桩的“换热管进口恒温热源模型”;得出长期温度循环会导致桩侧产生负摩阻力、桩顶产生累计沉降等结论。该科技创新成果,为市场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高导热混凝土能量桩技术具有造价低、节省地下空间及节能环保等优点,利用该技术为建筑物供暖(制冷),其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利用该技术冬季为建筑物供暖可节约标准煤19.17kg/m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2kg/m2、二氧化硫排放0.0085kg/m2。
赵嵩颖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大部分为党员,在科研攻关项目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号召,面对我国“节能减碳”新发展阶段的迫切要求,团队充分发挥出科研战斗堡垒的优势,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注重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彰显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教学科研课题十余项;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明专利40余项。